“你天天都在看数据,是不是竞对派来的卧底?”

当我天天都在数据后台查看商场业务数据的时候,被同组的产品同事这样开玩笑。

一、引言

来美团马上就2个月了,感觉自己似乎已经在这里待了半年了,每天的内容都很充实。还记得刚进来的时候,跟主管说,我争取1个月可以上手。还问主管,她对我的期望是什么,以便我调整对自己的要求和压力。

如今已经快2个月了,我自己总结了一些“成果”吧。

1、写了20篇文档。美团对文档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我虽然平时也算热爱写作和总结,但是面对美团的文档要求,还是会一脸懵逼。确实挣扎了大约1个月的时间,才对文档写作的理解完成了初步认知,目前输出的文档稍微可以对标美团标准文档的要求了。

2、上线了2个需求。美团每两周的需求迭代节奏,由于独立线的研发资源非常紧张,每月上线的需求,总体还是比较少的。能上线2个需求,已经觉得还可以了。当然这背后也有主管对我的支持。

3、阅读完了美团内部关于王兴的一些文章,收获满满。下面会有对一些节选的认知思考。

4、去重庆参加了与一线销售的商场共创会。这次出差,虽然实际就一天时间,但也收获颇丰,让我深受启发。

接下来,我想先从重庆之行开始倒叙,来记录这2个月的精彩瞬间。

二、重庆之行 08.03-08.04

有时候,我真的相信“缘分”二字。七年前(2016年),我加入elab开启人生的第一段创业历程时,出差的第一站就是重庆,那时也是8月。

那年的重庆,从机场去南岸区的高速上,路两旁的建筑正在建设,很多山正在被挖开。今年再去的时候,高速两边早已被各种高楼和开发区覆盖。机场也增加了T3航站楼。重庆的发展,真的是快啊。

而今天,我再来重庆的契机,是人生又一段重要旅程的开端。

会议地点安排在了“观音桥”这边的办公地点。尽管7年前在南岸区已经被重庆复杂的建筑群结构所折服,这次在观音桥商圈,还是再次被震撼到了。不同商场之间的“连接”竟然是通过不同楼层高度的“坡地”所串联。同时,商场连接区的地方,有很多博主,露天搭一个三脚架,就开始直播带货了。而且这不是个别情况,是非常多的博主仅相隔5-10米,“成群结队”。不禁感叹,重庆这边的商业氛围真的非常非常好。

8月4日,我们产品、产运、销售一起进行了共创会。即围绕销售下半年具体在商场业务做功方向和目标,进行讨论和拆解。

共创会对我最大的收获有2点:

① 以终为始思考目标、拆解目标、落实到人;

② 业务的团队,不仅只有一线,也有后线同学的一起协作;

1、以终为始落实目标

根据上半年商场业务的发展以及公司对当前竞争对手的判断,下半年设定了一个阶梯增长的具体目标。那么,该如何达成目标呢?

美团这边的方式是以终为始的方式,倒推应该需要什么样的结构拆解,以及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去协助实现。

这里的“以终为始”与其它公司的最大区别是:不设限但要符合实际,寻找达成目标值的其它角度去测算和拆解。

例如,我们要实现1000w的目标。如果按常规做法,单纯拆解到每个销售同学或是客户,那么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结果,但是每个销售和每个客户的目标路径细化拆解呢?分配他们的数值,又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呢?这时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极容易发生变化的方式,很容易失控。

我在这里学到的方法是,将1000w背后可以获得的激励总额,来拆分到具体业务。例如,1000w的目标,补贴10w。那么我们该如何分配这个补贴金额,以撬动更多的资源和营收?这时,我们再归纳目前的业务模型有:直播、CPS、分销。那么下个阶段,不同业务模型结合各大区自身的业务优势,测算预计可以带来的营收规模来分配补贴所需要做功方向的优先级。通过补贴比例,再来测算营收目标,再去细化目标所需要的具体任务动作,再具体划分到人。

以这样一套拆解方式后,会非常清楚和精确地得到后续目标主力做功的业务方向、不同方向的具体动作、不同动作的具体负责人。这样,我们可以得到非常清楚的路径图。同时具体执行时,目标感会非常强以及清晰。

这与我之前所在公司的目标拆解方法,确有很大不同。我能通过大家思考方式的细节,体会到美团铁军为什么可以在生服市场中,做到TOP1,并一直维持在这个位置。都会说美团什么都想做,没有美团不插足的业务领域。可是每次的插足都能做到行业TOP前2,这绝非偶然。当我真正参与到思考和业务细节中时,会发现为什么它可以一直TOP1,目前还没有被打败。就是因为每次的计划都将事情做到极致但并不追求速度,这样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企业在行业竞争中非常重要的壁垒。

2、前后线同学一起协作

在美味的时候,一直有个最大的困惑:为什么产品经理不怎么需要到一线,也不怎么参加与公司的业务启动会。

从我2018年加入美味,直到2023年离开,我一共只去过1次一线跑客户(还是当初产品卖不动的时候);还有就是2023年春,终于有机会跟着销售一起参加了公司的业务启动会。实际上,这两次的与一线同学的实际交流,是可以给到产品经理非常大的启发、思考和收获的。为后续设计产品,思考产品商业化,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帮助。

在美团,我是被主管公开“招标”、被销售邀请,去到一线跟大家交流。实际去到之后,也没有之前在其它公司遇到过的什么套路,例如希望产品尽快给到什么样的支持。这里,有的只是大家把共创会的目标认真拆解。每个人都认真参与其中,这种过程也就是在之前参加腾讯一次共享会议的时候有过体验。

在美团,产品经理、产运、销运,都属于后线团队;销售属于前线团队。这样的归类方式,可以让大家非常清晰地理解自己的岗位,在公司业务中的具体定位和角色,很明确地输出自己的所长。

3、总结

从这次共创会中,我得以亲身体验到了国内一线公司的产运销一体的文化。帮助我从更加宏观和立体的视角,看待业务和产品,以及公司各职能间的关系。非常感谢这次共创会,来自主管的、销售的邀请。

同时,也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困惑:产品经理不就应该经常去一线跟销售和商户交流么?产品经理不就是应该非常了解业务么?产品经理不就是应该不断吸收、思考、总结,再做输出么?产品经理,不应该仅仅坐在办公位上,去拍出一些需求和方案。

三、王兴的采访演讲记录

我大概断断续续用了1个半月,将公司内部的一些关于王兴的采访演讲内容都看了一遍,又是收获满满的体验。接下来,我就从摘录的一些内容中,具体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一个事情要不要做,是看它有没有比较大的创造价值的机会,具体分析起来,是这么三个层次:

1. 到底解决的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有些想法针对的根本就是假问题,问题本身是不存在的。

2. 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有些是小问题,需求并不是很大。

3. 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有些问题是新的,但多数是老问题。老问题不要紧,关键你是否有更好的新解法?能不能证明真的能解决问题?还有,为什么要现在做?到底是外部的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能力等等,发生了什么事情,你才有了新解法?

判断事情的价值,关键是看能否做到行业第一或者第二。通用电气的韦尔奇当了CEO之后梳理业务,首先就看这个业务是否数一数二的标杆,做不到数一数二,他就决定退出,这个大策略是正确的。

我们做一个事情也是力争第一,至少是前二。我们讲长期有耐心,就是说可以时间相对长一点,但是你得有靠谱的计划做到第一第二。不能只是看起来眼前有进展,但其实弱于大盘增长,那长期就没意义了。

这段观点对我的冲击还蛮大的。以前刚入社会的时候,认为创业就该做第一。随着“历练”的增加,越来越相信,成功没有那么简单,市场第一没有那么好做,能生存就不错了。看了王兴2011年对商业的认知,还是觉得自己太悲观和保守了。因为如果从做企业的视角看,就是应该去做第一。现在看来,很多行业,只有做到第一才有可能做大,因为28原则,利润一定大多被头部公司吃掉了。

新老问题的视角,对我个人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也让我对于一些事情的认知,有了新的角度。非常感谢我可以看到这段文字。

CEO的C指的就是Cash(现金),E是Employee Engagement(员工投入度),O是Opportunity(机会)。作为CEO,我会保证公司有足够的现金,有干劲十足的队伍,不错失机遇。

  • 现金:跟以前主管非常激烈地探讨过这类问题。我一直认为产品经理是需要看成本的。虽然这似乎是老板们考虑的范畴,但是作为产品经理,我依然坚持认为,这个职位是需要关注成本、现金的。

  • 员工投入度:从管理角度看,产品经理也要经常观察大家的投入程度、信心等一些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调整和激励协同团队,让大家更好地去拿结果。

  • 机会:这个点无需多说,产品经理必须要关注的方面,也是产品是否可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在美味的后期,有天突然想明白个事,产品经理的本质,其实还是追求商业的成功。产品经理这个职位,是从市场营销中抽离出来的,它本身带着商业的基因。现在B2C的一些公司,例如阿里、美团,都会定义一部分产品经理职能为技术产品经理,这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产品经理本质的价值,不在于做一个市场需求和研发之间的“翻译器”,而应该是对最终商业结果负责的角色。

但能给到产品经理这样锻炼的公司,国内真的太少太少了。腾讯算一个,也是我目前能想到的或是了解到的公司。别的公司大多还是“技术产品经理”的定义。以及后来市场出现了“商业产品经理”的定义和岗位,我理解这其实还是在“技术产品经理”大量覆盖基础需求之后,企业向商业目标要结果的时候,再次重拾“商业”视角的结果。本质上,我个人的认知是,产品经理就是向商业结果负责的角色和职位。

大家还是要通过学习成长来提升自身价值。佛教有个概念“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菩萨会关心原因,而普通人只看结果,但是你如果只盯着结果,结果是改变不了的。就像系统一样,不要整天盯着输出,你得想着去改变输入才有可能改变输出。我们虽然不是菩萨,但肯定也得学习先进的思维方式。对公司来讲如此,对个人来讲也是如此。

我本身是一个极度热爱探索求因的人。所以,自己在平时生活中,也喜欢经常问“为什么”。我在加入美团之前做团队管理的时候,也是不习惯太关注结果。因为结果已经在那了,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而我们能做的是寻找和探求,为什么没有达到目标的原因。这样的思考和总结,才是做一件事的收获,才能帮助自己提高。

问王兴“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

王兴的回答:这个没什么好平衡的。我中学的时候看过一本日本人写的书,里面忘了是松下幸之助,还是三洋创始人井植熏说的。就是如果你是一个最基层的员工,而且不太思进取的话,你就朝九晚五八小时,八小时尽心尽力即可。如果你想做管理层的话,基本上要按照16小时,不管上班下班,只要醒着,都得惦记工作的事情。一个真正的企业家,连做梦都应该梦到工作,也就是24小时。松下幸之助有一段时间企业特别困难,他殚精竭虑,甚至到了尿血的程度。别人问他怎么会这样,他反问道:“这种事情难道不是每个认真经营的人都会经历很多次吗?”

这又让我想起了2016年,在去重庆机场的路上,我问蔡总:“为什么你每天就睡4-6小时,但精力还是可以这么旺盛。”她回答我说:“因为热爱。”我深受影响,尽管我认为自己已经足够拼了,但跟蔡总比起来,跟我时任的主管比起来,还是差的有点远的。当我看到王兴这段回答时,我已经看过不少企业的高管和CEO,无不是如此努力和“拼命”,他们的状态也深深地鼓舞着我。

这也是为什么,我很难适应一个不够努力、团结和“拼命”的团队。因为我的价值观深处,已经根深蒂固: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事情,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百倍的努力,不然就不要来一个希望有所改变的团队。而我比起认识的这些大佬们,最大的差距是:不够稳定的努力和拼命。

美团需要的并不一定要有丰富的团购经验,但是一定要做到三点:1,需要认同美团网的价值观;2,需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适应变化很快的市场;3,同时个人必须努力。

我始终认为人是最重要的,你是不是有足够好的团队,有足够好的团队,你才会有正确的战略,才会有强的执行力,所以归根到底都是人。

有一个小故事是说三个人在工地砌砖,别人问你在做什么,第一个人说你没看见我在砌砖吗?仅仅是砌砖而已;另一个人说我在赚每小时十块的工钱,养家糊口;第三个人说我在修建最雄伟的大教堂。尽管第三个人知道他手头做的事情是很琐碎很重复,但是他清楚他是服务于一个宏伟的东西。

这段可以旁证我上面的观点。“人比事重要”,这是我一直对于创业的观点。在美味并入阿里后,与阿里同事的交流,深深体会到马云的那句“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一次,我们跟花呗的一个团队沟通需求,他们所提出的方案,我们都不认可,怎么会有人在花呗页面去购买团购券呢?但他们对于已有成功的电商经验,复制到团购券的业务中,充满信心。当时美味的业务老板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答应了与花呗的合作。

万万没想到经过了半年的时间,他们的GMV果然做到了他们当初设立的目标值。我当时折服了,因为我也是曾经怀疑他们的那群人之一。后来,他们拥有了交易规模和流量规模后,供给侧的话语权增大,可以引入的供应商越来越多,逐渐就把美味给“遗忘”了。也是通过这件事,我悟到了互联网中,到底什么叫做“规模”,什么叫做“效率”。

四、加入美团

面试美团,一共面了7轮,每一轮都能感到一种能量的递进。

还记得第三轮,现在的X2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觉得抖音做本地生活最大的成本在哪里?”我按照“流量”、“货架”、“供给”,三个方面做了分析。

首先我们先看抖音是个什么样的平台本质,以及为什么会切入本地生活的赛道。第一,抖音的平台本质是泛娱乐平台。第二,为什么会切入本地生活赛道,是因为他们想把兴趣电商的成功模式复制到本地生活的业务场景中。

接下来,我们来看流量。抖音目前月活6亿,是超级流量池。大量的博主和商家入驻抖音。2022年,抖音宣布进军本地生活赛道。同年下半年宣布2023年的目标做到对标美团相同业务的一半营收。而抖音做本地生活同样选择了团购券的模式,去做用户交易到店履约的媒介。但是,本地生活团购的模式,是一个相对长周期、用户需要线下到店履约的业务形态。并不一定适合抖音泛娱乐平台的兴趣/情绪交易的属性。用户通过短视频和直播间,确实购买了大量团购券。但是核销率非常的低。快餐业务还好,在60%左右,正餐核销率只有可怜的30%。

然后看供给。借助抖音平台强大的流量优势,以及美团等团购友商已经教育过的成熟市场,抖音的切入并不需要额外的教育市场的成本。那么,拿供给对抖音的销售来讲,并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短期看,供给侧的增长优势会在抖音。而长期看,由于流量侧的履约问题,会大大降低用户对抖音平台购买团购券心智的形成速度,并不利于抖音的长期进攻和防守。

回到货架。因为抖音是泛娱乐平台的属性,那么在抖音,一定是货找人的逻辑。那么就一定不会出现,搜索、POI、货架,是一个用户优选的使用场景。尽管抖音前期通过爆款券,期望培养用户在抖音平台找券的行为心智,但是并未获得成功。一方面是平台娱乐属性的限制,用户找券的心智需要时间培养;另一方面,随着美团的反击开始,商户能给到抖音的爆款逐渐减少,用户热度极速下降。而这时,美团通过一系列广告置换的交易,拿到更优质的供给,反而在某些区域和品类上,优于抖音供给。加上美团开出了直播能力,一样给到商家非常强大的交易支持。在这样此消彼长的战斗硝烟中,我们可以看到,抖音对短期和长期打法的准备是不充足的。美团在前期不做任何动作的战略迟滞,为后期的反击,积累了足够势能。

那么回到刚刚问题,抖音最大的成本在哪?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成本的结构体现了商业模式的形态,或者说,商业模式的形态决定了业务成本的结构。从上述的抖音商业模式来看,供给会是抖音长期增长需要投入最大的地方。而如果要做爆款券,只能从头部商户去挖掘,而如果要做本地生活,意味着需要拓展规模,那么中长尾商户的接入,抖音自营肯定会非常吃力,那么就需要接入服务商来做到极致的覆盖。而接入服务商,就意味着要打通核销体系。这一连串的事情,都会围绕着互联网产品和研发的成本。而短期内,要把供给、POI搭建一整套搞好,需要投入巨大的研发资源。当系统全部搭建完成后,随着美团的反攻,市场份额并未抢占更多,核销率也并未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之前所投入的研发成本,会不会很难回收?

我的思考。抖音的泛娱乐化平台的属性,非常适合做情绪价值、兴趣交易的场景,并且结合上履约成本低、周期短的特点。从这几个维度看的话,电商、酒店、知识付费等是很适合抖音平台场景的。而本地生活到店到家场景,虽然用户侧情绪、兴趣交易的场景成立,但是供给侧的覆盖和履约能力的确定性,都需要长期研发的投入,才能产生正反馈的结果。这不是一年、两年可以构建起来的。相信美团在这个领域长期深耕才取得现在的成绩,并非不愿意快速成长。实在因为本地生活的业态复杂。

最后一面跟HR-X1。她问我后续的职业规划,以及是否一直都会保持这样一种稳定、积极的状态。

后续的职业规划当然不能来实诚的啦,但也不能骗人吧,因为欺骗在我的价值观中,是不可以存在的。我跟她说,后续我期望可以继续在本地生活这个赛道里深耕下去。真正做一些成功的产品和案例,能够帮助到公司,如果可以的话,还能帮助到行业的提升。那么如果可以做到,自然的,也是可以帮助自己的提升和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情绪的稳定和积极,可能来自蔡老板对我的影响,就是上文提到的:“因为热爱”。

五、体感体悟

好多人问我,在美团待的怎么样?开心吗?顺利吗?

我想说,没有预想的那么顺利,也没有预想的那么开心。

来到一个新地方确实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的,感谢我的主管在我最紧绷的时候宽慰我说:“放松,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虽然原本待着不动,会比现在轻松舒服很多(今天刚得到消息,老东家在裁员了,N+1的诱惑啊);尽管很多时候还是希望可以回家带女儿。但很多次早上开车去公司的路上会想:如果没有来美团,是不是就不会有上面文字的收获?那将来女儿遇到类似的问题、困惑甚至困难的时候,我应该怎么帮她呢?

人生会有很多不如意吧,但还是在于,既然选择了,那就该去面对,该去解决。我还挺喜欢王兴的那句“既往不恋,纵情向前”。尽管很多时候我是做不到的,还是会很爱回忆过去。

在加入美团前,给自己设计的人生规划,美团也许会是我最后的一份打工经历。不论从什么角度来看(包括经济、经验、能力等),产品经理的未来就是去往更大的商业范围,去寻找更加充满挑战的机遇,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美团之后,我大概率会去选择一个市场方向,认真去做一款产品、一家公司,把疫情前的遗憾弥补上的同时,还能实现经济上的飞跃。毕竟给女儿吹得牛皮,需要兑现呀。

这次在加入美团的时候,没有那么去追求薪资的增长,而是更多看重这是不是一个增长的机会,能不能在这个业务里、这个团队里,真正学到业务的认知、思考、实践,以及这家公司对于商业的认知、思考、实践,还有就是创始人对于业务、管理的思考。

很幸运,美团确如大家的口碑,还是可以在里面获得自己想要的内容。这次来美团,不为交友、不为相识、不为特定的工作结果、甚至不为个人口碑,一切随缘,并期待会有好运和好的结果。

最后,我还是想特别感谢下现在的主管。她非常耐心和细心,帮助我更好和更快地融入团队,融入公司的文化。也跟我分享了她的一些故事,这些内容都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宽慰,非常感谢她。

努力,去扬帆,去驰骋,去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