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问我,你觉得微信小程序的价值是什么?我竟一时语塞。

回到家,我反思了自己,做了这么久的微信私域产品,竟然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于是,整理了思路,记下这段自己的思考。

首先,我习惯(依赖)性地翻了翻知乎,发现并没有找到比较完整或让自己满意的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大家平时也不会特别专注去考虑吧,毕竟已经是被证明过,非常成功的产品了。

首先,我想变换下问题,即:

“微信小程序的价值是什么?” = “微信为什么要做小程序?”

如果从“为什么要做”这个角度出发,我梳理了大致3个模块来阐述:

  1. 目标和愿景
  2. 商业模式
  3. 产品形态

一、目标和愿景

张小龙曾提出,微信的目标是:“连接一切”。

在彼时,微信已经通过公众号获得了大量的B端供给,从而服务了C端用户。而线下场景,是当时微信涉足较少的地方。随着微信支付的一炮而响,微信开始挺进线下场景。

微信希望将大量的线下场景,通过线上能力,与其打通。这其实也是一种抢流量、抢交易的方式,将线下场景中的流量,尽可能地变为微信流量。让用户更多地与微信保持“交易”行为,用户用的越多,产品越有价值。

因为有了在线支付,线上可以做交易闭环。在公众号体系下,越来越多的,基于H5的SaaS服务商应运而生。此时,微信并没有看清,基于公众号和H5的SaaS化产品可能的商业模式,究竟可以怎么走。于是,联合了一众服务商一起开拓新的流量体系,以及新的商家和用户之间的链接关系。

从公众平台开始时的slogan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到 “私域” 概念的诞生,微信最终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

而小程序的诞生,本质上是为了更加高效和规范化地链接线下的生活服务场景,以便将服务和交易引导至线上,真正做到“连接一切”。

二、商业化

张小龙曾定义小程序是个工具,用完即走。后来加了一个概念:“触手可及”。

“触手可及,用完即走。”这可能是对“连接一切”最形象地解释了吧。

那么,当商户、服务商用H5同样可以完成的服务功能,微信为什么一定要“包装”一层小程序的形态,加以推出呢?

1、首先,公众号和小程序都是围绕“私域”构建的闭环产品。公众号是吸粉和触达粉丝的流量工具,本身不具备交易能力;而小程序可以弥补公众号的货架和在线交易能力。

2、其次,线上线下的消费场景中,微信引导流量更加集中地汇聚到商家私域池中,并通过小程序完成在线交易和营销能力,让商家的推广成本大大降低,服务效率和质量也得到了较大提升。

3、更轻的产品形态,让用户不用安装更多的APP,也没有强制关注,即可享受一样的服务功能。极致享受“触手可及、用完即走”的产品体验。

4、使用小程序的形式,可以搭建平台Pass化能力,更加安全、高效和规范地连接服务商和开发者。为用户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在线服务,覆盖更多的应用场景,拓宽了应用边界。

5、信息检索即搜索。微信是一个流量闭环的场域,不是百度那样的搜索引擎。微信希望更多的内容(公众号、视频号)、服务交易功能(小程序)可以在微信闭环场域中搜索到,让用户可以使用微信,就可以在线方便地获取更多标准服务能力,这是H5不能给到微信的。

结合如今微信提供的能力,可以发现,微信重新搭建了私域生态体系:

  • 公众号 -> 吸粉、触达
  • 小程序 -> 货架、服务的在线交易
  • 视频号 -> 基于用户高效获取内容的新兴方式,即公众号的加强版,微信的“公域”流量池,成为更多私域导流的重要阵地。
  • 企信 -> 基于用户对商户信任的沟通渠道工具
  • 搜索 -> 微信域内所有的服务信息,让用户触手可及。

而所有商业化动作背后的终极目的是:在线交易。

三、产品形态

说到产品形态,不得不说我刚开始接触小程序的时候,产生的最大的问题:“它跟H5有啥区别?为什么不是优化H5,而是推出小程序呢?”

除了在商业化中提到的原因,我还想从另一些角度探讨小程序带来的产品形态的变化。

我最早接触小程序的由来,是一位之前在同程的朋友告诉我,微信支付版块有个火车票的入口,那里每天给同程可以带来百万级的流量。

当时问他原因,他告诉我说,大量用户的手机是千元机,装太多的APP会卡(个人推测也有不想装太多的支付软件,在微信内支付即可的原因),所以他们一般都会使用这里的火车票入口进行买票。而这,可能是微信发现新需求的入口之一吧。

而也是通过这次交流,让我思考,如果用H5的形态,微信是无法为用户提供快捷搜索、服务标准、平台可控、体验统一的服务功能的。而如果通过搜索公众号再去打开某项在线服务的话,效率实在太低了。

在做“美味旺铺”这个项目的时候,当时问直属上级,我们为什么要通过做基于微信小程序的SaaS产品去服务商家。他拉下微信的“二楼”跟我说,这里面就是品牌墙(都是商家小程序的logo),用户可以快速地找到自己收藏的品牌小程序,直接与商家发生交易。


收尾

当微信小程序大获成功之后,各家平台APP都开始效仿,例如支付宝、抖音等。

有天,我突然想起,似乎小程序的形式之前就有公司做过尝试:百度的轻应用(2013年)。它比微信小程序(2017年)早了整整4年诞生。为什么它没有成功?

我特地去查了轻应用的应用场景,发现它是基于百度搜索流量的精准分发。而盈利模式大多是搜索流量的广告费用。这与后来基于微信诞生的小程序,连接线上线下便捷服务的初衷,是完全不一样的定位。

而在2013年那个时候,移动互联网刚刚开始,线上红利还大量存在,大家还没有意识到线上线下结合的价值和玩法。所以,商业上的时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需要我们顺势而为。

当我梳理出了这些内容的时候,发现很多很大的商业问题,其实本质都是很简单的道理:“有价值的地方,就会有人群。”

而产品经理的价值在于:发现价值,同时用最合适的方式连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