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刷抖音,看到这么段话: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赚钱。
悲观者纠结,乐观者前行。

细品这段话的逻辑。“悲观”和“乐观”是主线的正反逻辑,但“正确”和“赚钱”,并没有正反关系;“纠结”和“前行”,似乎可以勉强说的通。后来又刷到了类似内容,大致解释的意思是:“悲观者往往正确,因为他们会详细阐述一堆的问题和道理,然后呢?又怎么样呢?而乐观者,会不断向前,所以往往乐观的人,更可能拿到结果。”

基于这样的解释,可能将“悲观”换做“保守”,会表达的更准确吧。但是那样,就缺少了用词上“对比”的力量。

在工作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件事我不看好。”你要细问原因,往往给不到有说服力的理由;或是能给到合理且有说服力的道理,那然后呢?放弃?搁置?还是做下去?

我在携程自由行的时候,有个项目要做整个PC和移动端产品的底层重构。那时出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没办法,研发部老大直接拉会,把大家召集一起,解答各种问题。最典型的疑问是:做这个重构的ROI是多少?有没有价值花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去搞?如果没有效果怎么办?

我一直是抱持着怀疑的态度去看大厂的ROI制度。因为很多事情,不能单纯靠钱去衡量。例如这次的重构,一旦底层完善后,后续的开发效率会提高很多,也不再会积累新的问题,让雪球越滚越大,这部分的收益客观上是很难量化的。而后来强推的结果是,研发后续的进度和系统的稳定性,确实得到了质的飞跃。我之后做的交易流程重构,就是在这次的底层重构基础上完成的。交易流程的优化,直接给到总转化率提升了80%,整体收益ROI是大于8的。而这仅仅是基于底层重构获益的项目之一。所以,当我们仅看当下的时候,可能满地荆棘,而我们向前看的时候,可能可以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后来,我又接到一个项目,大家都认为是伪需求,跟进的一直都不顺,一直被研发挑战。一个PRD,总共经过14次评审,这对一向“骄傲”的我来说,简直是一种“耻辱”。最后,同事们中有人直接说我不适合做产品经理。自己也产生了怀疑,一度萌生了放弃做产品的念头。那时候,自我怀疑的理由一大堆,坚持的理由零星几个。怎么办呢?我把所有自我怀疑的“点”全部列出来,然后一一做归纳分类,再去一个个地分析问题本质。例如像经验问题,我就pass,谁天生就会的?表达问题,我认为也是可以慢慢提高的。后来筛下来,没什么问题了,都是一些小毛病,直接忽略,于是继续轻装上阵。

打不倒你的,终究让你成长。一直到今天,这段经历,也帮助我总结出了日后招聘的要求,即:

1、拥有不错的产品逻辑思维;
2、对做产品经理充满热情,对结果非常的“要”;
3、习惯阅读和思考;

这些“标准”的底层逻辑是:热爱一件事,决定你可以坚持多久,遇到困难会选择如何面对;思考和阅读,让你至少可以拥有不错的判断力。别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时间去解决。

说到“热爱”,我便想到了之前在一家房产互联网公司,与大老板的一次对话。我们在重庆出差,有次去机场回上海,搭了老板的顺风车。

路上,我问了老板:“蔡总,每天你只睡4-5小时,还能保持这样的激情,你是怎么做到的啊?”

老板回我:“因为热爱。如果你热爱一件事,你可以为此投入所有。”

这段话,让我豁然开朗,不在于这个回答多么华丽,而是往往越朴素的道理,越通透。

当我后来再遇到困难,再遇到不可知结果的任务时(当然基础是符合逻辑的),相信相信的力量。因为,我们热爱这份事业,我们就该乐观前行。

在我的《浅谈SaaS产品在餐饮行业应用的经历》的文章中,写到当时在项目最困难的时候,我也有100个否定项目的理由,觉得这个项目完全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可能只有2-3个点可以说服自己,但我依然选择了乐观,选择了相信,相信一定可以找到“钥匙”,把产品最终做好。

再说回开头的那段话。我自认为其中的“悲观者”,更偏“保守”的意思。之前看过一本书叫“理性乐观派”。这本书聊了人类从石器时代以来,一直面对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包括:粮食、环境、食品、疾病、贫穷等等,但人类一个接一个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让人类整体在进步中,保持繁荣。

最近,俄乌战争、中美对抗,整个世界已经被老美搅得不得安宁,全球化面临最大的危机甚至破灭。咱们政府提出的“国内统一大市场”战略,也是基于目前的国际态势所能作出的最优举措。上海疫情的反复,暴露了各种问题。人性的丑陋,利益熏心,部分地区协调能力薄弱,对待危机时处置的拖沓,被各种曝光,群情激奋。但这里面有多少是境外反华势力的挑唆,我们不知道。还有很多舆论讨论,中国现在很多人想着移民。我想说,真正能够移民的这群人,是一波中产以上的小群体,本身就是容易摇摆的一类人。那让这群人走吧,这也是人家的自由,我们也不该指责什么。但作为中国人,我想,再难,也要坚定信念,乐观看待这个国度的未来。

网上还有说中国的一些“天才”科研工作者,因为国内的科研环境糟糕,不能顺利升职加薪,不能进入中科院,而愤然加入美国,此后获得了很多成就。姑且不论这些事情的真实情况和来龙去脉,单单为什么就同样这几个人,频繁地反复地出现在我们的手机上?有没有可能是有人利用这些在带节奏?以及如果真的中国不存在公平,不存在珍惜人才,那么是不是应该有一大群的人都是如此?如果是,他们的占比是多少?他们去了美国或是其它发达国家后,真正作出成绩的,又是多少?占比多少?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以这样的客观精神,去看待所谓的问题?诚然,我们国家的科研体系,确实存在各种问题,但咱们应该以客观精神去批判,应该拿出更多的调研结论和数据结论来批判,而不只是通过现象,然后得到结论。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里面细数了中国当前被西方渗透的情况,简直无孔不入。你要知道,印度这么亲美,至今也没有售卖可口可乐。那为什么人家要同化我们?单纯的喜欢我们、崇拜我们吗?

我不是一个“阴谋论”者。我只是想表达,我们应该更加冷静和客观地去听、去看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再结合自己的思考去正反、反复地衡量、比较,直到得到一个自己认为可靠的结论。而不是人云亦云,跟着风跑。都说中国人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我想说,这个能力其实本来就稀缺,发达国家的大部分人就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了吗?如果是,为什么也会被媒体各种地带跑偏?说到底,还是要咱们自己强大。

我相信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都可以解决好。以前没有钱,中国发展了;以前没有科研设备,现在到位了,甚至好多都是国际一流水平;以前责备政府不透明,现在也都慢慢透明了。但这里我想说,不是所有的都应该透明,透明给谁看呢?

也许在我们这辈,也要经历建国初期那辈人需要经历的事情。我也一直挺赞成,如果我们要崛起,要重回世界第一,纵观历史,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靠打,才打出了一个新中国,也才能打出真正的国际地位。

乐观可以提供我们向前的动力,保守也不该是一种被否定的态度,它可以让我们理性的看待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而我们一直都会推崇“乐观”的本质是因为“乐观”是我们的动力来源,但也不能忘了理性是我们找到问题答案的态度。

最后,以我在大学时期做的一首诗最为结尾:

《登高》
青山隔昼几时休,细水潺潺何处流。
莫问山涧千百丈,旭日还待老山头。

写这首诗的时候,年轻气盛,想着自己未来一定要干成一番事业。期望未来的自己可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不忘初心,向前!向前!

落过雨的彩虹,更清新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