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力思考

每一个产品经理都要理解“产品&用户”、“商业&企业”

前言

在自己做产品经理的这些年里,一直都在“困惑”与“明白”这两个状态间切换。也一直在寻找产品经理的一些知识、经验和能力的拓展办法。只可惜大多时候只能找到海量碎片式的内容。

于是,便有了自己去做一些总结,以期可以帮助到自己团队,或是其他正在做产品经理工作时遇到一些困惑的朋友们。也许可以通过这篇总结,给到大家启发,或是带来一些经验。

我对产品经理这个职业工作内容的认知,是从基本的画原型、画交互开始的。一开始,以为这些就是全部。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界的开拓、认知的提升,慢慢认识到,产品经理是一个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的职业。不仅要对所处行业,产品本身的设计、技术、业务等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对人文、心理、历史、经济、科技等也需要有非常广泛的涉猎和研究。

然而如何去学习这些知识,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些会有自己的一些经验可以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于是,便想到了可以写一些内容,做一些总结,所以将一些我在阅读中遇到的有价值的内容,融合我的一些想法,总结得出的这部小册子。

期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产品是什么?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非常多的产品,而我们可能并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

什么是产品?

这是我刚入行时,一直思考的问题。起初,以为只要画个原型,着个色,写一些代码,能跑起来,那就是产品了。后来才发现,这远远不是。

于是,我寻找和搜集了很多解释和理解,在这里挑选了一部分:

  • 产品即服务。
  • 产品是一种价值交换的媒介,企业用产品与用户交换价值。
  • 产品是:人加工、有用户、可交易的物品或服务。
  • 产品是一种解决方案,万物皆产品。
  • 产品,是卖一组约束条件下的一个打包的效用组合。
  • 产品设计的本质,是创造价值和利益分配。
  • 产品以「创造用户价值」为工具,打破旧的利益平衡,建立对己方有利的新产业链的新平衡。

经过自己这些年的实践和思考,我对产品的理解是:
“以服务的形式,与用户(客户)产生价值交换的媒介。”

我们尝试定义了产品是什么。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产品,它们客观上存在优劣之分,我们又如何去定义什么样的产品是好产品呢?

引用德国博朗公司的首席设计师Diet Rams的10条设计原则:

1、创意
2、有用
3、优美
4、易用
5、含蓄
6、诚实
7、经久不衰
8、不会放过一个细节
9、环保的
10、尽可能少的体现设计

这10条设计原则,对标产品设计,依然是适用的。现代产品设计的审美趋势逐渐向“少即是多”这样的理念靠拢。

当我们在设计产品时,需要不断“告诫”自己的是,我们正在设计的这个产品,是否有用?是否足够简单?是否挣钱?

曾经去一家公司面试。面试官最后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是好产品?”
我的回答比较大众:“满足需求,可以盈利,设计优美和简单。”
他告诉我,他的理解是:
“离用户口袋越近的产品,便是好产品。”
我当时有被震撼到,自己从未有过如此视角去看待产品的问题。第一次,像被启蒙了一样。
是啊,我们所有在做的事情,不都是为了盈利么?不都是在极致地缩短用户交易的路径、步骤么?那岂不就是,要离用户口袋越近吗?
当然,他可以说出这样的理解也很正常,因为那是家足彩公司。

于是,这燃起了我对什么是好产品这个问题,持续的探索和思考。最终,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解:

好产品 = 有用 + 易用 + 有利润 + 可持续

上述的公式有些抽象。那么,所谓的好产品对于用户来说,有一个简单的恒定标准,就是:有价值。(因为用户是要掏钱购买的,相对简单地会用价格去衡量产品的价值。)

那有价值,即是我们思考的“终局”吗?
当然不是,我喜欢再往深处去思考。即:

“有价值的价值又是什么呢?”

“价值”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那我们可以如何思考这个问题呢?

对于特别抽象的概念解读,我的方法是,先从具象和常见的概念出发,一步步向抽象的方向深究。

首先,我找到了几组常见的有关价值的对应关系的词组,可能会方便理解:

「 短期价值-⻓期价值    
   局部价值-整体价值 
   绝对价值-相对价值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 」

“短期价值 - 长期价值”:衡量企业或是产品的阶段性价值的剖析方法。
“局部价值 - 整体价值”:宏观到微观地看待事物的视角和方式,以及整体看待企业结构问题的方式。
“绝对价值 - 相对价值”:微观对比事物价值的视角。

在产品场景中,我们会比较自然地选择“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来解读“产品的有价值”。

  • 使用价值:一般对应用户价值,即效用。(效用是有用的意思)
  • 交换价值:商品能同其他商品或货币相交换的属性。有效用,被认知,稀缺性。

那么,一个商品值得交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还是“有效用”。即,这个商品对愿意交换的人来说,是有用的。这才形成后来的“商品经济”社会。商品通过交易,而产生和体现价值。

总结来说,我们所理解的“效用”即是:产品对人们有什么用、有哪些用,以及对人们欲望满足的程度。


聊完“价值”,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问题。那么,价值又是从哪来的呢?如何产生或是创造的呢?这里引用俞军老师的内容。

创造价值的五种路径:劳动 、分工、交易、制度、新技术

分工:

  • 熟能生巧;
  • 减少工序切换成本;
  • 积累和创造专业知识;
  • 工作聚集后激励使用和发明新工具,替代⼈类体力或脑力;

交易:

  • 交换后总物质不变但总价值增加。(世界上有等价交换吗?)
  • 选择增加福利,交换创造价值(无强制或欺诈时)
  • 损失厌恶:用户价值 > 2.5愿付价格;尾货 尾房 拼团。
  • 用产品促成企业和用户间的价值交换;
  • 收入衡量用户价值,利润衡量效率。

制度:

  • 工业革命注定发生在英国。是制度创新,是产权的不断明晰和保障不断加强,决定着知识、技术和经济的增⻓积累
  • 詹森生产函数:Q=Fr(L,K,M,C:T)

新技术: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定义技术:所有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科学知识。
  • 广义上,技术是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
  • 技术本身并不创造价值,技术被应用并交易后才创造价值。
  • 高频应用、大量复制创造大量价值。
  • 技术被应用:该技术到底替代了什么,别⼈愿意付出什么交换。
  • 应用于:降低生产成本,降低交易成本,增加效用。

写到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用户产品经理的经历,以C端产品视角来阐述下“产品价值”,而在C端视角的产品价值,必然与用户息息相关。这也关联到我们一直都耳熟能详的词语:“用户价值”,即用户使用这个产品,他所能获得的价值是什么。即,用户价值≈产品价值。

首先,“用户价值”这个词,可以拆分为:用户和价值,两部分来看。

那自然产生第一个问题:

什么是用户?

“用户即交易,有交易才有用户;新交易在哪里,新用户就在哪里。 ”

这里说的交易,是广泛意义上的交易。例如,一次广告的点击、一次预约、一次互动的请求,都算是用户与产品之间,发生了一次“交易”行为。行为即交易,行为是交易的单方视角,多边行为组成交易。

用户有5个属性:

1、异质性:用户千差万别,很难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用户。
2、情境性:用户的行为受情境的影响,没有情境就没有用户,同一个用户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反应和行为。
3、可塑性:用户是可变的,其偏好和认知会随着外界不同的信息刺激发生变化和演化,具备可塑性。
4、自利性:用户追求个人总效用最大化。
5、有限理性:用户虽然追求理性,但他的能力是有限的,其判断经常出错,也经常被欺骗,所以只能做到有限的程度。

而产品经理,需要让用户持续可以与平台发生互动,创造交易。原因就是,交易产生价值,越频繁地发生交易,越能提升和证明平台或是产品的价值。

平台和产品的价值,又是需要通过用户来体现的。那么,当我们从用户视角来看平台和产品时,为什么要与产品发生交易行为,那是因为产品具有用户价值。这时候,我们引用俞军老师著名的公式:

用户价值 =(新体验 - 旧体验)- 替换成本

新体验最大化:

  • 人间第一定律:增效用、降成本、加保障;
  • 需求是最大体验;
  • 新要素引入原有生产方式或生活方式:计算机 互联网 智能手机 移动支付;

旧体验最小化:

  • 选择用户 选择旧体验;
  • 两种新用户;
  • 用户按预期做决策,新旧体验包含感知和想象;

替换成本:

  • 更换使用时,所需要付出的额外成本

当我们聊完,产品、价值、用户、交易之后,结合这些所述的内容,我们尝试可以得出一个公式:

交易 = 用户价值 + 商业价值

用户的欲望是无穷尽的,所以潜在用户也是无穷尽的,必然满足他们的欲望也是无穷尽的。所以本质上,这个世界只要发生变化,便存在新的机会,只是缺少发现机会的眼睛。

作为产品经理,处理冲突与取舍,需要甄别需求的真伪,需要判断哪些需求是可以满足的。这些都是产品经理必备的技能。

这时候,会产生这几个问题的维度:

1、目标用户群
2、用户价值
3、商业模型

目标用户和用户价值,需要围绕用户情境为基点分析。当用户与产品发生交易行为。例如发生支付,那么,促使用户支付的决策行为是什么?支付的用户都是谁,有什么共同特征,不同特征。他们的偏好、资源、情境、认知,都会决定他们的行为。这些就是产品构建属于自己的用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