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陸柒玐,沪漂一枚。

2012年来到上海,一直都在做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工作,已经在这里生活了10年。

现在已然30+的年龄了。去过大厂,也经历过从0-1的创业公司;经手过千万级流量的产品,也有艰难在一个线下领域,苦苦探索线上产品的定位价值。

如今,想通过个人号,将自己的所学所见所想,记录下来。沉淀一些自己的收获,期望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可以将这些思考和总结,汇总成一些更有价值的内容,作为自己40岁、50岁、60岁、70岁、80岁乃至更久的人生礼物。

做产品这10年间,除了产品经理本身的素质能力外,个人觉得外部的因素,对自身成长也是有着非常深远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这些因素大概可以分为:土壤、团队、竞争。

- 土壤 -

我在携程的日子,现在想来,那是我快速成长的一段重要旅程。

当时,正巧赶上当年旅游市场的强势增长,以及携程对无线端发力的一波浪潮,同时又借助千万级流量的加持,我们每一个月的版本更新,都能带来或是提升新的增长,这包括了流量和GMV。往往这些随着浪潮的袭来,或多或少都会带来自然的上涨,即那句:“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在这样一个奔跑的日子里,学习、感受、体会着整个携程的体系,如何高效地协作,大家都在用什么样的思维考虑问题、快速判断和决策。

那时,每周都有BU汇报会,各职能部门的leader都会同步一周以来的数据。印象最深或是收获最大的就是,大家都会探讨共同的一些问题:“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为什么数据是这样的,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是什么?”

那时候,第一次感受到:“做一件事,不问自己10个为什么,先不要动手。”以前知道这句话,也会按照这个要求来约束自己。但真的跟各位大佬同堂学习后,才知道之前自己的“10个为什么”是多么的浅呀。

后来感悟,做产品不把你的“动因”搞清楚,是做不到你要的“果”的。而如果你不在一个优秀的环境(即土壤),你又不能便捷地体悟到那种高度。

- 团队 -

而土壤也包含团队的要素。还是携程,我在当时的团队里成长许多。每个人都会真心教你事情,带你进步。当然也离不开自己的努力。

那时团队里,互相争论、探讨、出谋划策,已然是一种团队文化,不像一般大众口中“冷静”的职场氛围。

每周我们也坚持执行轮流分享的优良传统,将自己的所见所思,与工作、生活做一些结合的思考分享给大家,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大家之间的坦诚,我想也是我非常感动的事情。

那时的我还非常腼腆,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大家对我的了解其实也不够。但即便这样,大家也还是非常乐于接受我这位小“学弟”。这些也都是能催我奋进和带来信心的原因。

直到今天,我们那个团队还在一个群里,天天发着上海疫情当下,大家各自小区的那点“囧事”。

- 竞争(生死) -

离开了大厂,跟随着当时的leader闯荡了几个创业公司。虽然都不算顺利,但也在其中学习到了非常重要的东西:竞争(生死)。

在大厂,由于已经处于行业的TOP,感受到的“竞争”甚至“威胁”,其实是有些弱的。不像今天这么能折腾的美团,不断扩张厮杀不同的线下领域而带来的非常多的不确定性,相比旅游行业,没有特别多的变数,加上携程与去哪儿合并后,OTA这个战场的硝烟,基本熄灭了。

而创业公司,的确就像在布满荆棘的乱草丛中,找到一条可能属于自己到达目的地的路。

在这里,竞对洞察、市场数据、巨头动向,都要时刻关注。同时还要维护好自己的客户。

在创业公司,很容易丢失的,这些年感触最深的就是“目标感”。这个目标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我们往往因为竞争,想在一片荆棘丛中杀出一条血路,而更多地观察对手的动向和反应:有没有抢我的客户?怎么抢他的客户?怎么建立自己的防护机制?

而这时,往往丢失了自己:“我们是谁?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我们为什么被运营和销售驱动?我们产品的价值在哪?”。渐渐地,这些问题的答案变为了:“因为我们要活下去。”

这错了吗?没有。当你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撬动更多行业资源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活下去”。那么,就这样丢失曾经的梦想,曾经出发时的豪情壮志吗?我去了一共3家创业公司,只有第一家似乎没有丢失,尽管已经换了两次方向了。这与创始人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当然他们的老板也是天天喊着“先活下去!”

这些对我而言,都是非常珍贵的经历。当我每每停下来,思考我为什么要来上海时,也会拿出上面的叙述来照照自己:“我是谁?我的目标是什么?离它是远了还是近了?还是,我也要先想想‘活下去’?”

当自己独立去负责一条产品线,独立带领团队的时候,当做了多个项目都最终不了了之后,我的体悟是:“竞争很残酷,比起‘象牙塔’里面曾经的自己,这里是完全另一个世界。”
后来被问得最多的一类问题:“你们最大的失误是什么?如果再来一次,你可能会怎么做?”

但是,大哥,这是生死啊,没有假设。我们没有现成的几千万的日活可以不断微调、试错,我们有的是几百万的工资每个月要发,每一步的艰难,都是要先活下去,而不是活的有多漂亮。


以上是我这些年来的一些经历和感悟。曾经我也做过,用一些微操就能提升几十万日收入的“大平台大生意”,也做过苟延残喘,将客户奉为“爸爸”的“小作坊要活着”的小生意。两者的思维差,经历过这些“痛苦”的人们,应该都会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视角去看待产品、生意,或是说的大一些:“商业”。

我想用这些文字,对过去一阶段的我做一个总结概述,也作为下一阶段的人生起点,去走出又不一样的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