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罗永浩重出科技创业江湖的报导后,万千感慨想要抒发。随即写下这篇文章,结合老罗的创业采访,说说自己的故事。

直播商品出现问题,在没有大规模消费者投诉或工商介入之前,他就主动三倍赔偿,且不用退货。“商家本来就应该这样做,但正因为几乎没有企业这么做,所以我们这么做,传播上比起同样金额的广告投放效果好得多”。

老罗在这点上,保持了一贯“稳健”的作风。从当初的牛博网到现在的抖音直播间。老罗做事的极致和负责的态度,我觉得一直都是我这样的粉丝热追的动力。

但有时自己反思,老罗做的事情与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认知是匹配的,其实是一件很正常和普通的事情,但在如今现状下竟然成为商业的清流,这也不得不让人唏嘘。

执着地维护个人品牌,对罗永浩本人,有时候像是因为爱惜羽毛,有时候像是因为利益,也有的时候,好像只是一种多年的习惯。

“爱惜羽毛”这个词,我最早听说,是在elab的时候,东哥跟我说的。他跟我说,男人过了30后,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当时确实不太懂这里面的原因和道理。今天回想,似乎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男人要想成功,人设或是公众的认知非常重要,那是你能否有大成的关键起因之一。而这些来自于对自身的愿景、理解、自洽和维护的过程。

直播带货并不能让罗永浩保持超过半年以上的热情,坚持至今,更多是为了还债。但这样一个不能让他一直兴奋的项目,却是他多年以来参与的、最成功的商业项目。

人生感觉最自嘲的事情,可能就是做着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事情,但竟然可以把它做的比自己喜欢的事情还要好。我在美味做ToB产品,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当初最不喜欢的就是跟B侧打交道。后来做着做着,发现跟商家打交道其实也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而且在其中可以感受到非常直接的反馈。如果做的不好,别人会直接说出来;如果做的好,别人会像对待英雄一样感谢你。这种直接的回馈方式会让自己觉得,比起ToC产品效果回馈的“延迟性”,ToB产品反而更容易获得满足感。

当然,内心的喜爱还是不会被替代的,O(∩_∩)O哈哈~

有关退休的决定纠结到最后,妻子不忍看他精神为之困扰,便劝道,“你再创业的话,不知道有多大概率会后悔;但现在退休的话,你后悔的概率一定是百分之百。”

龙嫂对老罗的帮助确实很多,关键都是从“底层逻辑”为老罗带来勇气。《燃点》的电影里,老罗不止一次地提到,龙嫂比他聪明的多。创业过程中有很多想要放弃的时候,龙嫂都给到他的帮助和鼓励是那种可以让你从内心深处再次唤醒自己的激情和信心。这确实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每每看到这些,便会想起那句:“婚姻的稳定和长久,在于两个人的互相欣赏。”我想,这里面更深层的道理或原因是,两个人都在持续进步,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给到对方关键时刻的依靠,这是婚姻可以长久的底层逻辑之一吧。

我放下明明可以很赚钱的公司回来做科技行业,肯定还是想尽量选一个最大的赛道,做些了不起的事情。大赛道除了赚钱更多,更重要的是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这对我们这种有些理想和追求的团队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也没法长期保持工作热情。

还记得在elab的时候,蔡总跟我说到她的做事秘密:“因为热爱。”我选择产品经理这个职业,也是遵循了这个逻辑。

还记得我跟朋友聊天说,在精英群聚的上海,大家的智商和一些基础条件都差不多,最后决定你能否在同行中脱颖而出的,可能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你付出了多少。而决定你能持续付出、能否咬牙坚持的本质动力,可能就是看你有多热爱吧。

自己那些熬夜就为了出一个心中完美方案的日子,每每回想起来的时候,都还是可以感受到激情和满足的味道。自己也是最怕闲下来,以及做没有成就感的事情,会觉得那是在浪费时光。

有次,已经加班到凌晨2点洗完澡躺下睡了。5点的时候,被老板一个电话叫起来,说要改视觉稿。我当时心里想,我特么又不是视觉设计师,虽然会些基础的PS。但还是麻溜地爬起来,为的就是可以让产品呈现一个更完美的样子。

AR 巨大的软硬件工程量硬梆梆地摆在那里,至少也要几百到上千人的规模开发三五年以上,才能做出一个消费级别的东西。所以作为一个综合资源比上严重不足、比下严重有余的团队,五年左右的时间窗口和几千个人的年工程量,是比较合适的。

看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在美味做“旺铺”的时候。那时,要做一款餐饮商家私域数字化一体解决方案,那是个多大的工程啊。公司高层之间,虽然对这个项目保持着不同的看法,但最终抱着“试试”的想法,还是把我推上了产品负责的角色,去打造这款产品。

虽然公司的口号是:“我们All in 旺铺”。但实际给到的产研资源统统加上,也就9人All in。这样的投入支持,如何可以打造一款行业整套数字化解决方案的产品?当半年后,市场效果不佳的时候,又会认为是产品定位不符合市场真实需求的原因,而推导出项目是失败的结论。我经过与高层的一番“博弈”(努力说服和争取),争取到了一些坚持的时间,最终获得了商家的奖杯认可。

我想说,既然想做的是一件“大事”,既然已经决定All in,那么从高层出发,就应该毫无保留、真正投入足够资源,去市场拼杀一番。就算最终倒下,可能确实没能帮助公司获得大的市场份额或是战略目标,但有这个过程,也是公司的一种积累(不论是公司层面还是个人层面)。这些肯定会在下一次出发的时候,给到团队帮助。

这个过程中,也听到一种声音:没能给公司带来利润的项目就是失败的项目。我们不能这样“零和”地看待问题,更不用说,这世上的成功本就稀缺,不能因为追求稀缺的结果,而忽略了结果和过程都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帮助和积累。不然,就太狭隘了。

乔布斯去世后的整整十一年,这家公司除了一个无线耳机确实做得不错,其他产品几乎是零创新,有些甚至明显退步。为什么全世界都在期待苹果的新产品呢?好像只因为它现在是全世界最有钱的科技公司吧。普鲁斯特说,“势利是人类的绝症”,确实是这样。有时候我也会这样,也能理解。

这里说的太好了。我们很多人性本性上的原因,让我们总会存在“误以为”的这个世界。而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是不知道的。但说实话,这种被大多数人“误以为”的快乐,自己认为还挺受用和享受的,哈哈哈。

国内很多老一辈科技大佬也不信,有可能因为他们那会儿还都是靠着 “copy to China” 成功的,所以不管事业做得多大,对中国人能不能做成某些事,骨子里还是缺乏信心。晚一辈的科技创业者虽然未必相信能做成下一代平台 OS 的就是我的团队,但基本上不会怀疑中国人能做出来。这也是时代进步带来的一个有意思的变化吧。

本来犹豫要不要对这段写一些自己的想法,后来还是决定放上来。因为我的产品经理初期,也是在各种“copy”的氛围甚至是要求中成长的。那时会不时质疑这样做是不是最好的。但碍于整个互圈大家都在抄,以及“效率”是当时生死的关键。比起这些,copy的那些“世俗”观念,还有那么重要吗?

当互圈发展到今天,都在靠“卷”来生存的时候,我们似乎应该去想想“创新”的事。这么多年做产品的经验,自己的体会是:创新真的很简单,简单到就拿几个现有的模块,匹配成一个新的组合,其实就是创新。只是大家会纠结于,这样的“组合”是否可以带来成功?我想说,这完全是多余的焦虑,比起“卷”,不同组合和模式搭配的快速尝试,反而会带来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最近大热的新东方“文艺直播间”的风潮。

《晚点》:你说了几次锤子应该早点倒闭,当时为什么没有及时放弃? 罗永浩:当初苦苦支撑,除了打心眼儿里热爱手机,热爱软硬件一体的平台级产品,不想让锤友们失望之外,应该也有一部分是幼稚的、没有必要的面子和好胜心。比如潜意识里还是太拿自己当回事了,不能面对一个干脆直接的失败。其实只要能把事情做成,企业家的 ego 确实没必要那么强大,当然这东西完全没有也不行,关键还是要理性和平衡吧。

这里太有共鸣了。之前也是在做创业项目的时候拖了太久。坦率地讲,当事情做不下去的时候,当事人自己是有感知的。只是有时确实是自己内心的那个ego太强大,导致不管是因为抹不开面子还是内心骄傲,都会把本可以节省的时间,又多浪费了一些。当然,这里说的,与上文说到的“旺铺项目”是两个不一样的事情。

2016 年,还有一个产品出身的科技大佬一度想收购我们,总找我聊天,他以自己的血泪经验给我忠告说,我们这种产品经理型的创业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不信机遇,不信风口,总觉得老子产品比你们牛*,晚出来也一样会干死你们,但真实的商业世界不是这样运转的。

产品经理出身的创业者,确实有这样的毛病,例如我,哈哈。总相信产品可以改变世界。但实际上,这类话是营销产物(产品改变世界)。因为一个产品的成功,不仅仅是做出那个优秀产品,还有围绕产品一系列的复杂运转之后,得到的结果。我也经常被“方法论”式的方案模型带着向前走,明明知道已经跟当下市场发展趋势相去甚远,但想表达自己的顾虑和思考时,也会被产品老大无情地“怼”回来。

《晚点》:几年前你曾和我们说,你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 CEO,倒闭之后,你在管理方面有什么反思? 罗永浩:锤子科技的财务 VP 之前也在新东方干过,有一次她问我,老罗,你看新东方那么多年纪轻轻的名师,当年好像比绝大多数同龄人都优秀好几倍,后来也都出去创业了,但成功率却非常低,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我说好像确实是这样,但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她说,如果一个人少年得志,20 多岁就比同龄人多赚很多倍的钱,而且有大批同龄人成为他的铁杆粉丝,这个人有可能年纪轻轻就在心理上形成一个过于强大的自我,认为无论做什么,只要我登高一呼,就有无数人愿意追随,事实也确实如此。

这样的人创业,很容易招一堆小兄弟一起干。而那些年轻时没这种条件但依然聪明能干的人,创业时就会到处去找跟自己一样强、甚至比自己还强的人一起做事。第二种人创业成功的概率通常会高于第一种人。我当时听了感觉很震撼,很有点醍醐灌顶的意思。

《晚点》:这个总结适用于你吗? 罗永浩:特别适用,锤子科技初期,几乎全都是小兄弟。那时候唐岩跟我说,你一定要保证团队里有几个有分量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伙人。他们敢跟你拍桌子,而你会重视,会担心。如果他们一拍桌子你就直接让他们滚蛋,那这个团队的天花板也就是你了,公司就很难再上几个台阶。

但因为我认识不深刻,重视不足,锤子科技足足做了四年,才开始有几个重量级的合伙人加入。他们比我的薪资高几倍,一个人就能撑起整个部门。第一次有人争论跟我拍桌子时,我坐在那儿仔细想了想,实在是不敢让他滚蛋,只好忍了。这时候开始,公司管理团队就健康很多了,但毕竟还是做得晚了。

现在 AR 公司的这几个创始合伙人,分量都很重,怎么说呢,可以认为全是我大爷吧。其实这样除了公司更强大,主观感受上也挺幸福的。领着一群小兄弟创业时,真有什么自己也没完全把握的事,都不知道跟谁商量,心里很苦。

曾经连续几次参与的创业事业均以相似的方式结束时,百思不得其解。随着自己从执行层,成长为中层管理后,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从最高层到执行层,这中间,一直没有一个衡量、评估、拆解甚至激烈讨论分析的角色。基本都是“一言堂”,所以最终我们团队的天花板就是我们的条线leader。而如果他错了,或是方向歪了,哪怕是有点歪,最终出来的结果,一定就是错了。

甚至后来,当我慢慢明白的时候,努力去做可以“争论”的角色,竟然反被“推”回来了。那时觉得,要么自己就还是执行的水平,不配对等的对话;要么就是对方太固执了;要么就是对方不希望有这样的角色与他共事。后来有个朋友跟我说,他说他的团队里不需要和他讨论的角色(大约阿里P8级别)。我当时理解了。

今天看到老罗说的这些的时候,曾经的种种画面瞬间在眼前播放,同时也感叹这位财务VP的总结力,真的说的太到位了。

《晚点》:当初是什么推动了你决定要把全部的债还完 ? 罗永浩:这个其实回答过很多次了,原因还是比较复杂的,简单归纳一下,以下几个是主要原因。

  1. 彻底梳理债务时,发现一些我们欠了债的小企业几乎比我们还困难,如果债务还不上,他们很可能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甚至可能倒闭,后来的实际操作中,这些企业也是尽量优先还的;
  2. 有些合作伙伴在之前的那几年为我们提供了超出 “公事公办”、超出 “在商言商” 的厚道帮助,这种情义上的亏欠,很难用法律上的 “破产清算后就两清了” 来说服自己;
  3. 我想着迟早还要回来做智能硬件,还要跟这其中的很多供应商朋友做生意,我实在不知道如果让他们遭受了这些损失,未来如何再面对他们谈合作;
  4. 当然,说不清到底算幼稚还是算古典情怀的个人英雄主义,或多或少也是个原因,但一定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老罗的理想主义和责任感,一直都是我欣赏他的重要原因。但个人英雄主义,说实话,尤其在创业过程中不必要有,是不要有,不是最好没有。原因很简单,创业是你带着一帮兄弟姐妹去打拼一个大家的共同目标,大家都指着你养家糊口。这个过程中,尤其是遇到可能跨不过去的困难的时候,你的大义凛然、你的孤胆英雄,看似留给团队一个“最好”的结局,但这样其实只会让跟随你的人被你的英雄行为“抛下”之后,无奈地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当我看完这段采访的时候,眼中早已饱含泪水。曾几何时,我已经“忘”了:半夜想着产品,兴奋地睡不着;整个团队熬夜上线,回家时,看着凌晨的上海;团队凌晨去海底捞夜宵,服务员都已经认识了我们,等等这些经历和满满回忆。那种满足感,那种成就感,会让自己、让团队,处于兴奋和快乐的状态下。哪怕我们也会为了某个设计细节争吵,但那种“家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可能只有经历“创业”的人才会体会到。

祝福老罗的AR事业顺利,也祝愿他在他说的可能是人生最后的一次创业中,拿到他想要的结果,然后幸福地退休。

当我坐在电脑前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心中在想什么时候可以再让自己回到那个奋斗和满足的状态下,满电前行。希望曾经那个熟悉的感觉,曾经为了实现理想的劲儿,可以早早回归。仅为了自己可以实现当初来上海的目标和初心。

创业很辛苦,创业很艰难,创业九死一生,但奋斗的魅力和意义,个人以为是:莫问山涧千百丈,旭日还待老山头。

-晚点团队的采访原文- 《对话罗永浩:再创业可能后悔,不再创业百分之百后悔》